当前位置: 首页> 常识>

金銮殿是什么意思(紫禁城三大殿)

时间:2024-12-06 10:11:59


巍峨壮丽的紫禁城不仅是明清皇家宫殿,也是珍贵的世界文化遗产。 城内有三座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太和殿、中和殿和保和殿,它们红墙黄瓦、 朱楹金扉、白玉雕栏、美轮美奂,由南至北耸立在一个巨大的须弥座台基上。三大殿不仅是皇帝行使权力和举行盛典的场所,也代表了我国传统建筑艺术的最高水平,凝结着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。

举办盛典的太和殿

太和殿,俗称金銮殿,在三大殿中规格最高,是皇帝举行登基等大典的场所。该殿始建于明永乐年间,初称奉天殿,嘉靖年间改称皇极殿,清顺治二年(1645年)改称太和殿。其间,太和殿历经四次焚毁重建,其规制、体量和风格也多次改变。今天人们见到的太和殿,是清康熙三十七年(1698年)在原址重建的,乾隆年间曾进行过大修。

太和殿为重檐庑殿顶覆黄琉璃瓦方形大殿,面阔十一间,进深五间, 高约十一丈,建筑面积2300多平方米。殿内布局规整、装饰华丽,最引人注目的当数皇帝的“金銮宝座”,上雕九龙,通体漆金,置于须弥式高台之上,十分威严。宝座两侧各有三根蟠龙金柱。宝座后面,设有七扇髹金漆云龙纹屏风。殿顶正中为穹隆状藻井,有一条浮雕蟠龙,龙头下探,口衔宝珠。宝珠名为“轩辕镜”,传说最早由轩辕黄帝制造,可分辨真假天子。殿内正中悬挂有清高宗题写“建极绥猷”匾额,意为承天而建立法则,抚民而顺应大道。两侧有对联“帝命式于九围,兹惟艰哉,奈何弗敬;天心佑夫一德,永言保之,遹求厥宁”,大意是天帝命治理九州,虽艰难不敢怠慢;上天保佑,同心同德求安宁。

大殿南侧的月台上,陈列着十八座铜鼎,代表清朝的十八个行省; 象征长寿的铜龟、铜鹤各一对,寓意江山永固;用于计时的日晷和度量的嘉量各一个,昭示皇权至高无上。月台下有宽阔的广场,面积3万余平方米,便于举行盛大庆典活动。

明清两代,先后有二十四位皇帝在这里举行登基、大婚、册封皇后、命将出征等盛大典礼。这里还是皇帝在元旦(今称春节)、冬至、万寿 (皇帝生日)等三大节时举办庆贺活动的场所。

最隆重的莫过于登基大典。登基是新皇即位举行的最盛大的礼仪活动。这一活动仪式烦琐、场面壮观,但也因人而异。清代,皇帝大都在先皇丧后即位,一般先由钦天监观测天象,选定适宜举行登基大典的吉日。大典前,皇帝亲自或派官员祭告天、地、太庙、社稷。当日凌晨, 步兵统领率部把守紫禁城各城门,内阁会同礼部在太和殿陈设宝案、诏书、笔砚等器物。銮仪卫在午门外陈设庞大的仪仗队,在太和殿和太和门的东西檐下,分设中和韶乐和丹陛大乐,气氛隆重庄严。一击鼓时, 王公大臣们身着朝服,顶戴花翎,胸挂朝珠,在午门外列队等候。二击鼓时,礼部官员引导他们分别从左右掖门入午门,过太和门,到太和殿外按文武品级分列东西两侧。

天亮后,皇帝身着丧服先祭拜先皇,随后更换礼服,前往拜见皇太后。待吉时一到,皇帝乘坐十六人抬的大轿到中和殿,接受内大臣、内阁、礼部等官员行礼祝贺。礼毕,皇帝步入太和殿,登上宝座。午门钟鼓齐鸣,宝座下甩鞭三响,王公大臣行三跪九叩礼,山呼万岁。最后, 颁布诏书昭告天下,表示皇帝为“真命天子”,秉承天地和祖宗意志, 君临天下,治理国家。

科举殿试最初也在太和殿前举行。皇帝亲自出题,新考取的进士要身着公服,头戴三枝九叶冠,入太和殿恭听皇帝宣布名次,并依次觐见, 这就是所谓的金殿传胪。

皇帝小憩的中和殿

中和殿在三大殿中体量最小,是皇帝主持盛大典礼前休息准备的场所。明永乐年间称华盖殿,嘉靖年间改名中极殿;清顺治二年(1645 年)改称中和殿。“中和”之名出自《礼记·中庸》“中也者,天下之大本也; 和也者,天下之达道也。致中和,天地位焉,万物育焉”,意为中是天下最根本的法则,和是天下共同的法度。达到了中和,天地就会各安其 位,万物就会生长发育。

中和殿外观为正方形,单檐四角攒尖镏金宝顶,面阔、进深均为五间,高约五丈九尺,建筑面积580余平方米,殿内正中设有皇帝宝座。 中和殿与其他殿建筑形制不同,四面无墙,围以隔扇。这种形式源自宋代工字殿两殿间的廊房,后来逐渐演变成殿宇。殿内陈设多为熏香取暖器物。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一对栩栩如生、活灵活现的甪端。甪端是四腿独角兽,传说为日行一万八千里的神兽,能听懂四方语言,通晓天下之事,有君主圣明的寓意,也可用作香炉。

殿内悬挂着清高宗题写的“允执厥中”匾额,意指言行不偏不倚, 符合中正之道。两侧有对联“时乘六龙以御天,所其无逸;用敷五福而锡极,彰厥有常”,意为太阳驾六龙永恒地在天空中运行,圣明的君王没有安逸的时候;君主因广布五福才得到民众拥戴,所以要持之以恒地彰显恩泽。以此来告诫自己要勤勉为政、亲民爱民。

在举行祭天、祭地等亲祭或亲耕仪式前,皇帝要在中和殿阅示写有祭文的祝版和查验亲耕所用的种子和农具。清代给皇太后上徽号或修完皇室族谱时,都要在中和殿举行进呈皇帝审阅仪式。春秋两季,皇帝也在这里召见官员或赐食。

大宴群臣的保和殿

保和殿是紫禁城内为数不多的明代建筑。历史上,保和殿的名称几经改变,至清顺治二年(1645 年)才改成现名。“保和”意为神志专一、 保持和谐才能福寿安乐、天下太平。明清两代,这里是皇帝宴请外藩、王公贵族和文武大臣的场所,清代后期科举殿试也从太和殿移到这里举行。

保和殿面阔九间,进深五间,高约九丈二尺。建筑结构为减柱造型式,前檐比后檐少六根金柱,室内空间显得更为宽敞。殿内悬挂着清高宗题写的“皇建有极”匾额,意为天子制定建立中正的天下最高准则。 两侧有对联“祖训昭垂,我后嗣子孙,尚克钦承有永;天心降鉴,惟万方臣庶,当思容保无疆”,意为祖宗的训诫昭明永垂,后世子孙应永远敬奉继承;上天的仁心降临,应知宽容保护天下臣民的使命没有止境。

殿后石阶正中嵌有一块巨大的云龙石雕,长16.57米、宽3.07米、 厚1.7米,重约200吨,为明代遗物。云龙石雕的石料产自京城西南房山大石窝。为将这块巨大的石料运至皇宫,民夫们巧妙地使用了旱船拽运的方式。他们沿途每隔一里地挖一口水井,并在最冷的冬至日前后,将井水洒至沿途路面上,使其结上一层厚厚的冰道。然后用撬杠、人拽等方式将巨石移到类似木排的旱船上,再用人力和畜力拉拽旱船,在冰面上缓慢滑动。据记载,当时拽运巨石80余公里,共计使用民夫2万多 人、骡马1000多匹,耗银11万余两,用时28天。

清乾隆二十五年(1760 年),云龙石雕的纹饰被凿去重新雕刻。新的浮雕中部有九条凌空的巨龙,飞腾于万朵云霞之间,造型十分生动,下部为海水江崖,四边有卷草纹。整块石雕运用多种雕刻手法,变化有致、惟妙惟肖,是一件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珍品。

明清两代皇帝常在保和殿大宴群臣。清代每年除夕、正月十五,皇帝在这里宴请外藩使者、王公大臣。嘉庆二年(1797年)除夕之夜,太 上皇(清高宗)在清仁宗的侍奉下,来到保和殿主持宴会。太上皇在正中的御榻上就座,清仁宗作为陪侍,在东边的小榻上面西而坐。丹陛清乐奏响时,清仁宗向太上皇敬酒。席间,执事官为外藩使者上酩茶。在礼部尚书的引导下,外藩使者等依次到太上皇御榻前行礼。宴会设有中和韶乐、丹陛大乐、中和清乐,并表演了蒙古乐、回部乐、朝鲜乐等民族及外国乐舞,十分热闹喜庆。此外,公主下嫁纳彩后,皇帝要在这里宴请驸马及其亲属、族中的在朝官员和三品以上文武大臣。

建筑是文化的沉淀,文化是建筑的灵魂。三大殿历经多次焚毁与重建,尺寸虽有所缩减,但气势恢宏、富丽堂皇的建筑风格和中轴对称、 主次有序的建筑布局始终未变,体现了我国古代“非壮丽无以重威”的宫殿营建理念和森严的等级观念。清代,三大殿易名后均冠有“和”字, 反映了我国以和为贵、和谐共生的传统文化理念。

最新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