温庭筠(约812年-866年),本名岐,艺名庭筠,字飞卿,晚唐诗人、词人,善填词写诗。温庭筠以浓艳之色彩,华丽之词藻,构成其“香而软”的风格。他精通音律,在词的格律形式上起了规范化作用,被誉为花间派的鼻祖。

图片来自网络
从名字看来貌似公子如玉,其实不然,当时的人都叫他“温钟馗”,可想而知,长得应该不咋的。
温庭筠出身没落贵族家庭,为唐初宰相温彦博后裔。虽然家势不复当年,但好歹是官宦之家,他自己富有天赋,文思敏捷,很小就能赋诗写词,在家乡名声斐然。
820年,温庭筠父亲去世,温庭筠兄弟姐妹四人随母亲生活。
824年,温庭筠父亲生前好友段文昌对温家施以援手,带温庭筠至杜陵与其子段成式结伴共读。
《商山早行》:晨起动征铎,客行悲故乡。鸡声茅店月,人迹板桥霜。槲叶落山路,枳花明驿墙。因思杜陵梦,凫雁满回塘。

图片来自网络
835年,段文昌在西川去世。不久之后,温庭筠告别段成式离开西川北上长安。
到长安不久,他因“善鼓琴吹笛,有弦即弹,有空即吹”,入东宫成为太子的陪游文人。每天吟诗作对,纸醉金迷。可惜没过几年,太子暴毙,温庭筠只好离开长安。
后来,温庭筠投奔扬州一亲戚,江湖传闻亲戚待他相当不错,希望他读书科举。可温庭筠流连青楼,寻欢作乐。结果是—他被赶走了。
《望江南·梳洗罢》:梳洗罢,独倚望江楼。过尽千帆皆不是,斜晖脉脉水悠悠。肠断白蘋洲。

图片来自网络
于是温庭筠痛定思痛,好好学习,天天向上。
从乡试开始,温庭筠一路开挂,每次考试,手往袖子里一叉,出手就写成一篇,八叉手而成八韵,因此得了“温八叉”的称号。
然而到进士考试,温庭筠屡试不第。855年,他居然凭借自己几次考试经验,成功帮他人作弊。温庭筠还大肆宣扬,最后被科举拉黑。
正在考试无望、举仕艰难之际,温庭筠得到一机会。当朝皇帝喜歌《菩萨蛮》,宰相令狐绹为投其所好,让温庭筠帮忙填词,于是诞生了一个系列的《菩萨蛮·小山重叠金明灭》:小山重叠金明灭,鬓云欲度香腮雪。懒起画蛾眉,弄妆梳洗迟。照花前后镜,花面交相映。新帖绣罗襦,双双金鹧鸪。

图片来自网络
这就是《甄嬛传》的片尾曲。
皇帝看了后特别喜欢,嘉奖了令狐绹 ,温庭筠听闻后把代笔的事说了出去。。据说令狐绹看在皇帝喜欢的份上没计较,还虚心向他请教,温庭筠却讥讽“中书省内坐将军”。
得罪了宰相的温庭筠偶遇微服私访的皇帝,没说几句又惹怒了皇帝,被贬出京城,下放地方。
861年,却没想到因祸得福,时任节度使的徐商赏识他,又过上了富足的逍遥生活。
《新添声杨柳枝词二首》:一尺深红胜曲尘,天生旧物不如新。合欢桃核终堪恨,里许元来别有人。井底点灯深烛伊,共郎长行莫围棋。玲珑骰子安红豆,入骨相思知不知。

图片来自网络
866年,温庭筠被举荐为国子监助教,负责科举考试事务,这是他一生最高的官位。
温庭筠一上位,就开始大胆改革科举录取制度,一下子得罪了很多权贵,贬为方城尉。
带着怀才不遇的心境和一生仕途的不顺,温庭筠后来客死他乡。
温庭筠恃才不羁,又好讥刺权贵,多犯忌讳,又不受羁束,纵酒放浪;因此得罪权贵,屡试不第,一生坎坷,终身潦倒。
温庭筠的行事作风,注定了他不可能取宠当权。他也曾想归隐山林,可是他那颗入世的心,迟迟放不下建功立业的愿望。

图片来自网络
温庭筠的一生,知音难觅,多少次想以剑代笔,在陈琳墓前,他挥笔写下《过陈琳墓》:曾于青史见遗文,今日飘蓬过此坟。词客有灵应识我,霸才无主独怜君。石麟埋没藏春草,铜雀荒凉对暮云。莫怪临风倍惆怅,欲将书剑学从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