冬至,是冬季的第四个节气,也是二十四节气中第二十二个节气。冬至又称冬节、亚岁等,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,既是一个重要的节气,也是中国民间的非常重要的传统祭祖节日。
1
冬至节里话冬至
习俗
“冬至”,意思就是寒冷的冬天真正到来了。民谚说:“夏至三庚入伏,冬至逢壬数九”,从这天开始“数九”,度过九九八十一天,春天就来了。所以我国古代非常看重冬至,更把冬至作为一年的开始,民间还借着这个节日祭祖,缅怀逝者,感恩先人。这一天,人们摆好桌椅,为先人摆好饭菜、碗筷,并斟满酒杯,然后焚香一柱,家人顺次行叩首礼。后辈子孙一边叩头祭拜,一边感念先辈恩德。
除了祭祖,民间从冬至开始“数九”,因此人们会在这一天绘画"九九消寒图"。消寒图是记载进九以后天气阴晴的“日历”,是一种很有传统特色的习俗。文字版是《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》九字,每字九画,每日用朱砂填画一笔,待到填满这九个字,八十一天便悄然度过。梅花版《九九消寒图》,则是一幅图中有九朵梅花,每朵有九个花瓣,合计有八十一个花瓣,每日用红笔填染一瓣,染完所有花瓣,便是红梅满枝,春意盎然。
如今的冬至日,各地有着不少流传至今的食俗。“冬至不端饺子碗,冻掉耳朵没人管”,在我国北方许多地区,在冬至日吃饺子有着“消寒”的寓意;江南地区的人们喜欢在冬至吃汤圆,即“冬至圆”,认为“圆”有“团圆”“圆满”之意;南方一些地区,尤其是两广地区,则会在冬至日吃晒制好的烧腊,意味着加菜添岁。
2
冬至节里话冬至
三候
古籍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记载,冬至15天分为三候,每5天为一候,各候均以一个物候现象相应:
一候蚯蚓结。
■ 古人认为,蚯蚓是阴曲阳伸的生物,冬至是阴气最重的时候,蚯蚓交缠成结,蜷缩在土里。
二候麋角解。
■ 冬至阳生,麋感到阴气渐退,褪下了角。
三候水泉动。
■ 阳气初生,山中泉水可以缓缓流动。
3
冬至节里话冬至
养生
俗话说“三九补一冬,来年无病痛”。到了冬至,进补的最佳时机就开始了,俗称为“补冬”。冬至时期,饮食上要多进食一些有温补效应的食物,如牛肉、羊肉等。但万不可盲目“进补”,要结合自己的体质状态,达到平时适当的饮食习惯即可。同时,要注意固护阴津。冬季偏于干燥,室内暖气取暖,此时人的阴气也相对不足,容易出现口干、便秘等上火的症状,适当补充一些具有养阴效应的食物,如萝卜、白菜、梨,可以达到滋阴的效果。
1冬至养生重在养心
冬至养生的重点是要养心。要养生先养善良、宽厚之心,心底宽自无忧。冬季养生,要静神少虑,保持精神畅达乐观,不为琐事劳神,不要强求名利、患得患失;避免长期“超负荷运转”,防止过度劳累,积劳成疾。
2冬至出外要保暖
进入冬至节气,降温幅度会进一步加大。冬至最重要的养生即是保暖,身体暖暖的,气血才会顺畅,才可避免许多疾病的发生。保暖强调的是头和脚。俗话说“寒从脚下起”,脚离心脏最远,血液供应慢而少,皮下脂肪较薄,保暖性很差,一旦受寒,会反射性地引起呼吸道黏膜毛细血管收缩,降低抗病能力,导致呼吸道感染,因此在寒冷的冬至时节,脚部保暖也应加强。
3起居护养要适度
在起居上,应早睡晚起,等待阳光出现才出外活动。同时也要多穿衣服,避免不必要的户外活动,防止阳气过度的消耗。“起居有常,养其神也,不妄劳作,养其精也”,冬令时节若能合理安排起居作息,就能保养神气,劳逸适度可养其肾精。尽量做到“行不疾步、耳步极听、目不极视、坐不至久、卧不极疲”。

“冬至一阳生、天地阳气回升”。
祝大家冬至节快乐!